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新闻摄影

图片报道从策划到上版——以《中国企业家》杂志为例

2019-03-22 01:08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中国企业家》杂志于1985年创刊,隶属于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立足于报道“一个阶层的的生意与生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现为半月刊。图解,即图片报道,属于其杂志重要的一部分,也不断在探寻自己的发展之路,慢慢走向成熟之路,因此,本文便借此机会,从《中国企业家》的图解出发,研究图片报道是如何从策划到上版,以及当中的一些困难等等问题。

  本案例的写作主要是基于对《中国企业家》杂志图片总监高畅的访谈以及笔者自身的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并对媒体图片报道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给予相关读者一些启示。

案例成果

  本案例主要以《中国企业家》2012年08期图解为主,考察了其策划到上版的整个过程。下图为该期图解最终的版面。

  图1:《中国企业家》2012年08期图解:疯狂“它经济”

案例访谈

    采访对象:《中国企业家》图片总监高畅

  问:能不能说一说印象深刻的一期图解?

  答: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疯狂“它经济”那一期吧。

  问:能不能说一下这一期选题的策划过程?最开始是怎么想选这个题目的?

  答:最开始是看Redux的图库,那个上面有推荐,在首页上滚动。当时看到了这组图片,但是没有细想。后来有一次,图片编辑说要不做这个吧。然后我就把所有的图拿出来看,因为这边(《中国企业家》)要做商业改变世界这个主题,这个其实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后来我又找了一下稿子,发现每年全世界有100亿的野生动物成交量,觉得这个还是一个挺大的一件事,关键是MarkLeong图拍得特别好,那个图其实不是特别新,是以前拍的,但是杂志没有这么强的实效性,所以,我觉得做一个图片报道的话,还是图片本身的质量非常重要,那组图的质量是相当过关的,然后就选这个题目了,之后再从稿子上突出它商业、经济方面的内容,这样一来报道性就更强了,因为这边还是很强调报道性的,但是,其实大多数的图片在叙事的层面上还没有这么强,图片的叙事跟文本的叙事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需要文字上再平衡一下,然后报道性就自然增加了。其实,这个图解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还是因为图片本身很过硬,这期的版式跟以前都不一样,因为图好,所以争取到图片能做到最大化的状态,整个图片报道比较大气,那几张大图的视觉呈现,各方面也比较耐读。可能因为内容的关系,绝大数人是不了解的,所以题非常好,作者本身也花了8年时间拍摄,还是挺特别的东西。以前这组图片在国家地理也发表过,但是这个东西就像一个原料,你放在川菜馆炒出来的就是川菜,中国企业家做的时候,就会把它弄成一个经济现象来做了,在国家地理做的时候强调地理,动物保护什么的,我们就是强调它背后的生意,商业现象等等。

  问:您之前说道图片过硬是选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能不能说一下怎样的图片在杂志看来是过硬的?

  答:这就跟写文章,文笔好不好是一样的。这个好照片,我记得我以前的主编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以前在《新京报》工作的时候,大家都会争论哪张照片好不好,争论的特别激烈,最后大家也达不成共识的话,他就说,一张真正好的照片其实是没有争议的。可能这个话有点绝对,但是在大众传媒里面来讲,还是成立的。像我之前说道的“疯狂它经济”的图片,其实那次开评刊会的时候,不管是记者,还是文字编辑,图片编辑,还有美术编辑,整个采编的人,各个层面,各个不同岗位的人都提到了那组图片,觉得挺好的,当然,每个人说好,好在哪些方面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能认可这组图片好,那它就是好。

  问:图片编辑是怎样判断一张照片是不是好照片的?

  答:我越来越觉得图片编辑是这样的,一开始的时候,你会不坚定,对哪个是好照片,哪个是出众的照片,尤其是,对一张第一眼看上去不是特别出彩的照片,但是放到媒体上,可以通过编辑手段会让它变得出彩,一个是本身就是好照片,一个是可能成为好照片的照片,图片编辑在第一阶段会对这两个没有太大的把握,不是很自信,很坚定。然后,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图片编辑会对哪个是好照片,会在一秒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内判断出来并用到最大,另外,也可以做到,能够判断出来,单张照片我看到的时候可能是70分,但是通过我的编辑手段可以让它做到90分,这个时候我会比较有自信,可以做到力排众议,去坚持,最后出来的结果大家也会比较认可。第三个阶段的时候,你会看上去更中庸了,会没有那么尖锐了,如果有好几个人觉得这个照片不好,你不会那么坚定,像之前那样觉得这个照片就是好就是好,我曾经有段时间也挺犹豫的,是不是我所谓的专业判断出问题了,或者是不是我图片的价值判断出问题了,后来我发现,其实不是的,可能这个时候才是一个成熟的图片编辑。就是说,你要有你自己所谓的专业判断,还有一个预判断,就是我说的,你看到这张图的时候你能够预料,这张图我用什么样的编辑手段,包括跟文本怎么样结合,跟标题怎么样结合,大概的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能让它增分多少,就是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看上去是屈从于其他人的意见了,但其实不是,还是刚才说的,真正好的照片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争议的,你如果你一直在坚持你自己的意见,说这张照片特别好,但是很多人都说不好,我说的是大众传媒这个范畴之内的,不说艺术摄影或其他的,这个时候你可能要反思一下自己了。就像之前,有个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我刚开始做图片编辑的时候,看那个MSNBC精选,他们每年都会有编辑和读者投票图片的竞选。我就很诧异的发现,那个里面交集特别小,往往是编辑,而且是很多图片编辑都认可的图片,到了读者那很多都没有选上。但是也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图片,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的那种图片,还是会有交集的,但是那种图片真的就是凤毛麟角。所以在这个,更多是没有交集的状态里,我就一直在反思,其实好多时候,图片编辑这种所谓的专业的坚持是需要好好的自我质疑一下的。因为你毕竟是在做一个传媒产品,不是在做一个摄影集,做一个纯摄影的东西。其实,媒体的图片,杂志还相对好一点,可能没有那么特别急功近利,但实际上还是为传播信息服务的,所以你不可能太多的强调影像价值,就像刚才说的,当你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很过分的去强调照片的影像价值,其实,一个照片应该是,选到最合适的照片用到最合适的地方,这个最合适的应该是大众综合的一个口味,这应该是一个图片编辑合理的选择。很多时候,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都会特别强调影像价值什么的,包括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做图解的时候也是,因为是商业杂志,要做一些商业、经济的内容,但是很难找到契合的题目,这个时候也会看到一些特别好,也很有意思的图片,但是,回头一想,这个东西我们没法做,不是我不愿意拓宽图解的选题,而是,确确实实,你要考虑的更多,你要考虑到这个图解你做出来之后,它在整本杂志里面是6页,但是杂志有130多页,你把这个加进去之后,要跟整个杂志的气质、气场要接近,至少不要太跳,这个还是要考虑的,所以很多图片必须要放弃。如果是在第二个阶段的话,图片编辑就会很苦恼,好像看上去,我们对图片影像本身没有坚持了,实际上,你更多的是在考虑传播的价值。

  问:这三个阶段是每个图片编辑都会经历的吗?

  答:我觉得不一定。我自己是这样的。我自己后来就越来越不坚持了。但是我所说的越来越不坚持是指,我能预料到的,在一些编辑手段辅助之后也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的时候我会放弃,但是我如果很有把握,这个平淡的照片能通过编辑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的话,那我还是会坚持,这种貌似妥协实际上还是有个内在坚持存在的。读者你是需要适应的,但是这个适应并不是他们要什么你就做什么,要不然就变成网络了,三俗各种就出来了,其实人性,不管是企业家还是街头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人人都有好奇心,喜欢看刺激的画面,但也不能一味迎合。图片编辑有的时候还是需要稍微刺激一下读者,包括刺激一下你工作团队里面,来自文字思维的那个势力,包括文字记者,文字编辑,甚至是领导,执行主编,总编,你还是要有一定的挑战,去刺激他们,让他们去接受,破除他们以前基于文字思维的惯性,去接受一个新的可能,你可以去建立一个,说建立有点大,就是你可以去挑战一下他们视觉的判断习惯,这是一个成熟图片编辑必要的素质。

  问:图解在选完题之后,需要报题,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困难?

  答:报题在像《中国企业家》这种特殊的杂志里面,因为这个杂志的定位是说一个阶层的生意和生活,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图解是跟这个口号是没有直接衔接的,所以,在报题的时候肯定会遭遇到很多质疑和反对。所以,图片编辑在报题之前会做个预判断,这个题跟整个杂志的定位风格、价值取向是不是接近、吻合,如果有接近、吻合,图片本身又很好,那就把这个有交集的部分包装包装,放大放大。像在报“疯狂它经济”这个题的时候,我就跟所有文字思维的人去强调,这组照片非常好,但是这个不具有说服力,他们会认为这没有什么价值,那你就会告诉他们一个数字,全世界一年野生动物有100亿的生意额,中国又是在野生动物交易中很重要的一环,这些东西一强调,你是从一个生意,经济现象,经济链条,这样去入手做这个报道,而不是展示盗猎是怎么回事,他们是怎么交易的这些,你从这个角度去报题,他们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商业现象。我们这个图解的口号是商业改变世界,这个题目就是商业改变世界,因为这种经济利益的推动,产生很多盗猎,形成这样一个经济链条,地下黑市。所以,它是一个比较完美的案例,首先它图片好,包括图片本身的质量好,也包括图片的罕见性,不可替代性,他又拍了这么多年,在这么偏远的地方拍的,大家对这个根本不了解。摄影,其实归根到底,真正特别吸引人的,对媒体来说,还是那种陌生感,这组照片提供了非常典型的陌生感,这是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就是,这组照片讲述的事情你可以非常直接的联系到了经济与商业上来,所以,这个编辑流程就比较顺畅,这个题目在报题时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反对,做出来大家也觉得很好,甚至他们还会觉得这个题目挺有意义,挺国际化的。

  问:报题的时候一般是谁决定题目是否通过?

  答:《中国企业家》其实比较特别,首先要设计主管,就是视觉总监要通过,就是我们找到这个题之后会跟她说,她这通过了然后在选题会上跟所有的,文字记者、文字编辑、执行主编、有时候包括总编,在现场报了选题以后,马上就会有一个反应,就会有讨论,这个时候如果大多数人都认可,尤其是执行主编认可的话,那么这个题基本上就可以操作了。

  问:选题不通过的话是一个什么情况?

  答:不认可的话,就是你可能提到了这个题目,大家会觉得这个东西跟我们的杂志的价值取向没有太大意义,没有太大关联,或者是这个题目是过气的东西了,以前报过类似的题材发过文字稿,或者是竞争媒体发过类似的,不管是文字稿,还是系列的组照,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否掉,否掉以后这个题就不再考虑了,再找别的。所以,一般报题的时候会选择两个以上的题目去报,第一个被否了就第二个,第二个也被否了就第三个,如果没有第三个就接着去找,找完了以后就少了会上报题的这个流程,但《中国企业家》是半月刊,所以有时候在一期中会有两次报题,这样可以在第二次报题的时候一般能定。如果第二次也定不了的话,那到最后后期的时候就非常赶了,要现找。之后报题如果没有会的话,报给视觉总监还不行,还要让执行主编看,要让执行主编拍板。

  问:图解从策划到上版,这个周期是怎样的?

  答:这个分三种情况。一种就是自己策划的题目,比如说发现一个现在有时效性的,或者没有这么时效,可以操作的,可以派自己的摄影记者,或者是外面找当地摄影师去完成的,这是一个方面,自己策划的题目。这又有两种情况,一个就是长线操作,很早就给摄影师布置好任务,你大概可以在几个月之内完成,再交回来,随时会有沟通。他会拍完一定量的图,然后传回来,再看哪些东西需要拍、完善,这样一个长线的。也有一些可能相对短线的,比方说可以在一个礼拜,甚至更短时间,甚至一天当中拍完的,这种情况比较少,这种情况也是派自己的摄影师去完成。如果一两天完成的这种,就会有比较精细的拍摄计划,甚至会给样图,摄影师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因为短线操作不能允许发挥,这种发挥会有风险的,如果不是你想要的状态,会来不及再去补拍,再去修改,这是一种自己约图的。另外一种是最便捷的,最省事的,就是在图片库,这种量很少,找到一组现成的,直接可以用的照片,有个组照30张,直接下载下来,然后这个题目通过了你马上就能做,这就非常快了,可能一两天就能完成。但是这种情况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很可能其他家媒体也会做,那么你就要考察一下,至少你要搜一搜以前有没有媒体做过,这个图如果是早一点的话,那么你要搜到更多的情况,掌握更多,要做到至少不要跟人家撞车,另外,假如有人做了这个题又不舍得放弃的话,那么要跟他的点不那么一样,尤其是竞争媒体。对网络这一块,我们没有特别的去在意,因为网络这个东西是个速度产品,并且网络的读者跟《中国企业家》的读者交集并不这么大,在网站上的图片被关注到的几率也没有这么高,这个交集没有这么大,所以基本上我们会忽略网络这一块。第三种情况,其实有点接近第一种的情况,一个接近半成品的概念,就是说可能我们看到有哪个网站或者是其他出版物上,其他的媒体,有一个什么消息,他可能也会有点图,但他还没有那么完整,成为一个图片故事,比方说他只有一张图或者两张图,甚至没有图,但是发现这个稿子是可以去操作的,然后我们也会安排摄影师去拍,其实这个更多的可以归到第一个里面。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你可能在哪个地方看到一点,或者是稿子或者是文字,然后通过互联网去找,有没有人拍过这个东西,比方说你发现是个外国摄影师的话,你就要去联系他,给他发邮件什么的,最后还要跟他谈价钱,这个过程也是比较繁琐的,而且会涉及到有些摄影师的图不一定愿意给你,有一些是版权买断的,你不一定能约的到,这一块份量在《中国企业家》来说也会比较重。所以,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

  问:图解报完题之后,像前面说的“疯狂它经济”的题目通过之后,再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答:这个题目的通过其实是挺特殊的,基本上没有遭到反对,其实以前很多题目都是经常被否的,不断被否的。然后报题通过了以后,你要首先构思一下这组图片报道需要多少页码,图片报道以前是4页,但是我觉得4页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就像一个交响乐到了展开的部分就没有了,然后我就觉得可以扩充到6页,4页的时候就更多的是接近于一个速读的状态,类似于消息的东西,这样的一个体量会让人觉得不纯粹,给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没有那么深,而且这么小的体量要让图片做到更好的展示,那还是有点困难的,再加上如果要报道性更强一点的话,可能给人留下的,对图片本身的视觉记忆比较差,在整本杂志来说,它容易流为一个文图比例比较平衡的稿子,一个常规报道那种状态,所以我后来觉得应该要扩充体量,增加到6页,但是这个也不是恒定的,比方说有一些短线的稿子,或者一些特殊原因,图片可能找不到那么多,这种情况做6页肯定就注水了,那就也会根据情况来缩版,到4页。在你决定了做几页之后,像这个案例,基本上这些图都是在图库能看得到,那就下载一些水印图,大概排一个初样,自己看一下,然后确认一下某几张图是必须要用的。

  问:这个排初样的时候主要是出于一些什么样的考虑去排版的呢?

  答:这个时候可能不会太多的考虑文字。因为按我们的惯例,这个时候还没有具体的准备文字稿。就是在现有的这些图片素材里面,纯粹从图片的角度去考虑,能够把这个视觉叙事同时兼顾到图片本身的视觉表现力,然后把这两点平衡好,因为《中国企业家》的东西多半还是叙事的东西,那就让这个叙事做到完整。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种种可能性,你能想到的可能性你都要考虑,比方说,这张图我最后可能因为种种因素用不了,那我有没有其他替换的?这些都要考虑好,考虑好了后,下面的环节就是去联系摄影师,其实这两个环节是并行的,因为万一这个摄影师给不了你图,或者说他的价码太高,超出了你的预算。因为图库里面的图有一些是独立图片库什么的,它的签约客户在中国大陆很少,《中国企业家》的图库资源其实也算多的了,但是有一些图库也没有。而且图库也有各种情况,比如某些图是限制销售的或者是高价图,都有可能,所以你还要根据这个情况有个初判断,这个初样排一下看看,这个过程还是要联系摄影师去确认一下能不能给到你图让你发,这两个基本上是要同步进行的,这个时候你才有谱,那万一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图拿不到了,那就全都否掉了,这个题做不了了。然后跟摄影师联系,把价钱各种都谈好了,甚至摄影师会有些要求,比方说,这个版做出来要拿给他看,有些如果要求更高的,会要求把文字也给他看,就是你还要去把这些细节上的事跟摄影师都做到妥贴了。然后,下个环节是文字稿,文字稿就是要搜索特别多的原始资料,再把它们整合,把你觉得能够增强你这个报道商业价值,就是符合这本杂志价值取向的东西摘出来再去编辑,同时你也要考虑到图片和文本之间这种,我认为是一个咬合的关系,1加1大于2的感觉,比方说,有一些信息,这个图片里面没有,那你在文字稿里要去体现,这样你才能够互补。那有些你能在图片里面已经能看到的信息,那么在你文字稿里面可能就是一笔带过,甚者就可以略掉,这些都是你在这个环节需要去考虑的。然后这个文字一般会准备成,我的习惯,一般是2倍左右的文字,至少是1.5倍。然后就跟美编合作,把这个版大概就会排出来了,然后自己再去读,从图的逻辑和文字的逻辑,各自的逻辑,再从文图的这种结合上,去综合的考量,觉得哪个图好像不合适,或者是哪个稿子的哪一段可能不合适,再去做调整、修改,这个过程会征求比较多人的意见,尽可能让更多人看。其实,做媒体都是这样,很多东西是需要更多人提供意见、观点,然后碰撞,你会发现某些问题你自己没有意识到,然后别人一说,真的是这样的,然后你就马上去改。就是说你在这个版正式完成之前,你是需要有一些专业读者的,你的同事,媒体的这些从业人员,他们来看一下,他们提出的意见你觉得靠谱就马上改,然后这个阶段基本就完成了。可能到了总编那里,他可能觉得某个文字稿或者哪个具体的图片可能不妥,然后再去修改,那就根据具体情况做修改,一般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动。

  问:是联系好摄影师,让美编排完版再发给主编审吗?

  答:是这样的,文字稿首先要发给主编去审,他会修改完了然后发到发稿系统,然后图片呢,排完了以后,把文字冠上之后,会找执行主编来看一遍,他如果有意见,现场就改了,没有意见就通过了。最后就是图片说明,我特别看重这一环,尤其是杂志上的图说,好像大家都不重视,但是我理解《中国企业家》的图解是报道性比较强的,所以图说显得更重要性一些。说到底,还是图片本身的这种报道性叙事方面,毕竟有一些信息是没有办法体现的,那就要靠图说来补充、来完善,这个图说其实是给图片增分的,这个在做报纸图编的时候是给我特别大启发的。我刚到《中国企业家》的时候,就发现这边的图说都非常短,甚至好多时候应该有的都没有,因为我在这方面非常重视,所以我来了之后就不断加强这一块。其实,不管哪一张图,读者很多时候都没有太多功夫去仔细看,他肯定就翻图看,图最多的就那几页,可能看到一张图觉得有意思,他甚至不看“疯狂它经济”这种标题,更不看你那文章,就看这图觉得挺好,讲什么的呢?他可能就看一下图说,就不再看了。这种时候,你应该尽可能做到让每张图都是一个独立的报道,这样就是一个理想的传播效果,那要完成这个,你就必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完整的,能够补充、提供图片之外一些信息的一个图说。

  问:在排版的时候,怎么决定哪张图片放在开篇,哪张放在后面呢?

  答:这应该说是图片编辑的基本功,也是职业生涯中永远的话题,就是如何挑选图片的问题。我做图编那么多年,我一直都提醒自己,就相信你的第一判断。如果一张图片,你第一眼看过去就能给你留下印象,甚至是你翻了这组里面的几十张图片,还是那张图片给你印象深,那那张图肯定是做大图了。这可能也是绝对了一点,我说做大图是指,你会首选考量把它最大化,那如果因为这张图跟整个报道的契合度没有那么高,然后有一张可能在视觉上没有那么出众,但是它更契合,那样的话,你也会考虑让位。但是你脑子里一定要记住了,这张图是我的首选,我一定要尽可能的去强化这张图,要有一个这样的概念。我的习惯是会做一个排序,心里面第一好的图,第二好的图,第三好的图,差不多排三个层级,举个例子,这些图可能有50张组照,第一遍我选15张出来,因为6页,最后用到的图可能就7、8张,甚至还少一点,你可能会选出富裕2倍的图来,再排序,完成了以后,你会去考虑叙事完整,在这个叙述完整里面你可能会做一些妥协,有些图片会确实不错,但是又没有不错到像第一张给你那么深的印象,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果断的放弃。

  问:如果遇到了一张好照片但是没有那么强的叙事能力,另外一张不出彩的照片但是跟主题很契合,这种时候怎么选择?

  答: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你可不可以通过版式或者通过跟文字的配合,跟图说的配合,包括图说细节的处理,你能够让它加分,通过编辑手段让图片加分,如果你有把握做到这个的话,那就放心的去做,如果实在做不到,你就根据你的直觉判断去选择视觉传达更好的图片。做版,说到底,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怎么样在你最喜欢的和真正最适合的图片之间做到平衡,怎么去做到文字和图片的平衡,怎么样做到图片本身的视觉价值和这个报道专题的平衡。这里面就是种种平衡,说具体点就是,一个平面上,一个版式上,这几张照片用哪张来做大图,然后后面的小图怎么样来排布,怎么样达到大图和小图之间的平衡,小图之间的逻辑关系怎么做到平衡。说到底就两个字:平衡。

  问:在排版过程中,美术编辑对图解排版的影响大吗?

  答:会有一定影响。在一个平面媒体中,很多时候,美编与图编的分歧不会特别大,不会大到像来自文字阵营的人和来自视觉阵营的人之间的冲突。其实跟美编之间会更容易达到一致,因为其实美编如果对图片没有理解的话,是做不好美编的。如果一个图编没有美编的意识,可能具体版上排你不会排,但是你脑子里一定要有一个大概的版样是什么样的,做这个版之前,甚至在看到这个图片的时候,你要马上想到大概出来是什么样的,所以他们两个之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美编提出来,你要去考虑,比如对于像《中国企业家》这样的杂志来说,会存在一个压中缝的问题,这个实际上不用美编提醒你也知道,重要的内容你肯定不能放在中缝的地方被压掉。像这些,你肯定需要服从美编给你的意见。

  问:那么对图解的版式有没有什么限制?

  答:实际上杂志图片版的版式没有太多的发挥,版式无非是个形式,形式也是为内容服务的。基本的版式语言是一直在杂志中贯彻的,图片基本上也就3比2的画幅,或者横图或是竖图,或者是方图,异形图杂志不多见,所以,其实版式说来说去不会有多大变化,这个东西不重要,还是一切形式为内容服务。

  问:你觉得做图解做到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这个磬竹难书了。这个困难就还是选题,这个可能是天底下所有图片编辑的困难。在《中国企业家》可能更为特殊。首先是,针对国内,包括全球都是这个趋势,至少是平面媒体做图片报道非常非常少了,而且那是对综合类媒体都已经是这样了,更不要说像《中国企业家》这样是一个行业、专业的杂志了,所以它的面很窄,这个里面最痛苦的是,你会经常看到很多很多拍的很好的组照,但是它讲的是,要不就是苦大仇深,要不就是社会纪实的,要不就是糖水片,这样的,跟商业,跟我们这图解定位扯不上关系的,这种图,包括一些人文地理的图片在这里也没有办法用。所以就会很苦恼,你真正能够用的,跟杂志取向契合度很高的图片报道真的是很少很少。所以这个时候就考验你,必须自己去找出一些题来,甚至去安排人拍。毕竟,尤其是在中国,本身商业摄影师就非常少,拍的好的就更少,,然后商业摄影师里面能拍愿意拍组照的人,就更少之又少,所以你就很难办,无米之炊,不像综合类的媒体,慈善的我也可以做,社会纪实的我也可以做,商业不用说了,地理人文我也可以做,开阔视野的,趣味性的,我也可以做,甚至好玩的,热闹的,时效的我都可以做,那在《中国企业家》,你不可能去跟风,比如说动车事故,你跟风去做个动车,你肯定做不过别人,你还是半月刊呢,要做的话可能只能做解析全世界动车这个状况,如果你有很好的图,但这里又有个矛盾,这样的主题先行,其实去找到可以给你用的图还是很少,还是难,还是无米之炊,不要说像《中国企业家》,像网易,像《新京报》,像《看天下》,他们这种很综合的、很新闻时政的这一类媒体,他们也都为组照、图片报道发愁,那《中国企业家》就更愁了。

  问:就自己策划的一期图解而言,怎么确定派哪个摄影师去拍摄照片?

  答:做杂志,图片编辑可能是要手里有一把摄影师,而且,你会对他们各个人的性格、风格、他们的长项、劣势都很有把握,然后量体裁衣。比方说这个摄影师他很木的,他跟人打交道不行,那你让他拍一个偏社会的题材,需要跟很多人沟通的照片肯定不行,哪怕他拍的好一点你也不能派他去。你要了解你的摄影师,你的摄影师资源是一个杂志图片编辑很好的筹码,你如果手上有特别强的摄影师,而且合作很顺畅,关键是你们之间能互相激发,让他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状态,那就是你非常独特的财富。

  问:派摄影师是不是还要考虑到预算经费什么的?

  答:对,这些是很具体的问题,你一定要留意去发掘有潜力的摄影师。比较大牌的杂志当然就不考虑这些了,他们都是一线的摄影师,相互给面吧。这个东西就是门当户对,什么样的杂志找什么样的摄影师。总之,你要在你这个层面里面有一批靠谱的,合作顺畅的摄影师,而且他们各个有不同的风格就更好了。其实,很多杂志不养摄影师是挺好的,它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这个适合谁拍我就让谁去拍,举个例子,如果一本杂志里面有10张照片都是外面约的人,10张不同的人拍的,当然这里面有个统一的问题,如果撇开这个不谈的话,你的杂志图片前后会有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很好。

  问:《中国企业家》自己的摄影师是不是不怎么拍图解?

  答:图解不找自己的摄影师拍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国企业家》跟别的杂志还不太一样,自己拍摄的图片量特别大,所以三个摄影师没有太多时间去独立完成这种报道,中间总是打断,这样就很麻烦。比方说,找时间比较多的自由摄影师,你说服他,他很感兴趣这个题,他会一直跟,他会做的更纯粹。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长处和劣势,你要懂得用把它们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去。

作者:叶梓 中国人民大学


案例讨论

  本文以图解疯狂“它经济”为基础,讨论了一个图片报道从策划到上版的过程,比较具体,还有一些内容没有涉及,在此做一点补充和阐述。

  图片报道:需要一张合适的照片。

  图片编辑的一个基本功便是挑选好照片。其实,从大众传媒的层面来说(排除艺术摄影等等),一张真正好的照片是没有争议的。像案例中疯狂“它经济”的图片,在开评刊会的时候,不管是记者,还是文字编辑,图片编辑,还是美术编辑,所有的人都提到了那组图片,觉得很好,虽然可能每个人说的好,好在哪些方面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能认可这组图片好,那它就是好。

  但是,在图片报道中,一张好照片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一张合适的照片,因为图片报道最主要的还是为传播信息服务,不可能过多的去强调影像的价值。一个照片应该是,选到最合适的照片用到最合适的地方,这个最合适的应该是大众综合的一个口味,这应该是一个图片编辑合理的选择。一般而言,印象深的图片会尽量考虑做到最大化,但是,如果因为这张图跟整个报道的契合度没有那么高的话,也会考虑把它让位给一张视觉上没有那么出众,但是更契合的图片,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考虑到整个图片的叙事能力,要做到叙事完整。在面对一张好照片和另一张视觉效果不那么好但叙事能力更强的照片的时候,图片编辑能做的便是平衡,如果能通过编辑手段(跟文字的配合,跟图说的配合等等)使后一张照片增分,那么就选择后一张,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去选择视觉传达更好的图片。

  图片编辑:了解你的摄影师。

  图片编辑的一个重要工作便是派遣摄影师。因此,图片编辑首先手里需要有一把的摄影师,这是图片编辑一个重要的资源,或者说是筹码。其次,图片编辑需要对摄影师的性格、拍照风格、优势和劣势都有很好的把握,如此才能量体裁衣,派遣合适的摄影师完成图片报道的任务。具体来说,如果这个摄影师比较内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那如果让他拍一个偏社会题材、需要跟很多人沟通的报道便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哪怕他拍的好也不能派他去。图片编辑跟摄影师的关系除了相互合作之外,关键还要两者之间能互相激发,让摄影师有灵感,从而更出色的完成任务。图片编辑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摄影师后,才能把他们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去。

  图片报道的困境:无米之炊

  就《中国企业家》杂志来说,图片报道做得十分艰辛。因为《中国企业家》是一个相对来说专业性比较强的杂志,它覆盖的面很窄,仅仅是经济、商业方面的内容因此,很多拍的很好的组照在这里没有办法使用,跟图解的定位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时候图片编辑就必须自己去找出一些题目来,甚至去安排人拍。而且,在中国本身商业摄影师就非常少,拍的好的就更少,而商业摄影师里面能拍并且愿意拍组照的人,就更少之又少,所以,总结到一句话就是:可用作图片报道的资源匮乏。其实不只是《中国企业家》,像网易、《新京报》、《看天下》等等这类综合的、新闻时政的媒体,他们也都在为组照、图片报道发愁。如何策划更多的选题,如何发掘更好的图片资源以及如何发现有潜力的摄影师,都是图片编辑一直要面临的困难。


案例分析

  一、图片报道的选题如何策划?

  图片报道的选题策划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是自己策划的题目,图片编辑发现一个有时效性的、可以操作的选题题目,然后派自己的摄影记者,或者是找外面的摄影师去完成。这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个是长线操作,即很早就给摄影师布置好任务,有个大致的时间计划,在多久(一般是几个月)之内完成,摄影师根据自己拍摄的情况随时与图片编辑联系,并做完善。另一个是相对短线的操作,一个礼拜,甚至更短的时间,一两天内拍摄完成,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少。一般在这种短线操作的情况下,图片编辑会制定一个比较精细的拍摄计划,甚至会给样图,摄影师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

  第二,是在图片库找现成的题目,这是最便捷也最省事的一种方式。在各大图片库,像是CFP(视觉中国),东方IC这样的图片代理机构,找到一组现成的,直接可以用的照片作为本期的图片报道。这样的操作周期就比较短,只要题目通过了,在一两天之内就能完成。其弊病是,容易与其他媒体重复,特别是竞争媒体。

  第三,图片编辑在相关的网站或媒体看到一些消息或图片,在认为这个题目可以操作的情况下,自己安排摄影师去拍摄。或者,通过这个文字或图片线索去寻找是否有摄影师拍摄过相关的题目,并和摄影师取得联系,商谈版权和费用等等问题,这个过程比较繁琐。

  本案例疯狂“它经济”的选题线索是Redux图库,然后根据这上面的图片找到了MarkLeong这个摄影师,并与他做了进一步的沟通联系,属于上文提到的第三种方式。

  二、如何报题?

  图片编辑在选完题之后下一个环节就是报题,报题一般在媒体例行的选题会上进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自己选中的题目和身处的杂志定位、价值取向所联系起来,说服杂志社的其他人员肯定这个选题的价值。

  本案例中,《中国企业家》的杂志定位是,一个阶层的生意和生活,但实际上,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本身比较难以视觉化,绝大多数的图解是跟杂志的这个定位有一定距离,所以,在报题的时候往往会遭遇到很多质疑和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图片编辑所要做的便是把图解题目中与杂志定位、价值取向有交集的部分进行包装和放大,说服杂志社的其他成员。

  具体来说,在报“疯狂它经济”这个题目的时候,图片编辑会告诉选题会的其他成员:全世界一年野生动物的地下交易有100亿的生意额,中国又是在野生动物交易中很重要的一环,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商业现象。这组照片讲述的事情因为可以非常直接的联系到经济与商业上来,所以,在报题时基本没有受反对,大家都会觉得这个题目挺有意义的。

  如果选题不通过的话,图片编辑就需要再找别的题目。所以,一般报题的时候会选择两个以上的题目去报,第一个被否了还有第二个题目,甚至第三个。如果没有第三个题目就接着去找别的题目,找完了以后就少了会上报题的这个流程,但《中国企业家》是半月刊,所以有时候在一期中会有两次报题,这样就可以在第二次报题的时候确定。如果第二次也定不了题目的话,那到最后后期的时候就要现找题目,通过执行主编的同意再做。

  三、如何排定初样?

  在报完题目之后,图片编辑就正式开始着手做了。图片编辑需要首先构思一下这组图片报道需要多少页码,就《中国企业家》而言,图片报道以前是4页,

  但是4页更多的是接近于一个速读的状态,类似于消息的东西,这样的一个体量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做不到更好的展示,所以一般而言,倾向做6页的报道,但这也不是恒定的,如果一些选题找不到那么多好的图片,就会根据情况来缩版到4页。在决定了做几页之后,像这个案例疯狂“它经济”,基本上这些图都是在图库能看得到的,就可以直接下载一些水印图,大概排一个初样,再确认需要用到哪些图。

  在排定初样的时候,不会太多的考虑文字,而是纯粹从图片的角度去考虑,平衡好图片的视觉叙事和图片本身的视觉表现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如果这张图片最后可能因为某些因素用不了,是不是有其他可替换的图片等等问题。在排初样的同时,图片编辑还要去联系摄影师,确认这张图是否能有,以及相应的价钱等等。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图没有办法买到,那么这个题目就做不了了。与此同时,摄影师可能还会有些要求,如把图片报道这个版做出来之后要拿给他看等等。在把摄影师的事做妥贴了之后,下个环节就是文字稿的写作。首先要搜索许多原始的资料,再从中把它们进行整合,把符合这本杂志价值取向的东西挑选出来进行编辑,同时要注意到图片和文本之间的咬合关系,即要做到1加1大于2的状态。文字稿写完后,先发给主编审定,修改完之后会发到发稿系统。之后便跟美编合作,把这个版大概排定出来,再征求别人的意见,进行调整、修改。上交给总编之后,若有不妥,也会进行细微的修改。之后图片报道就可以上版见刊了。


使用说明

  本案例适用于视觉传播、新闻摄影方向等相关实践领域内的研究。案例清晰描述了一个图片报道从选题策划到上版的过程,并探讨了相应的问题,供教学参考。

附录

曾璜,任悦.图片编辑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M].2006(2)